2025年7月9日蓝思科技登陆港股
一块透明玻璃,能有多少创新?
蓝思科技的答案是:十年投入180亿元,取得各类授权专利2200多项。
一块透明玻璃,如何撬动起一个千亿级商业帝国?
蓝思科技的答案是:极致专注与主动求变。
从高端翻盖手机TCL3188、摩托罗拉V3等一批颇具年代感的电子产品,到具身智能机器人、ai眼镜/XR头显等智能硬件,蓝思科技的展厅内,摆满了其把创新刻入基因的印证。
从2万元起家,到打造出一家全球员工人数超十万、市值超千亿元的精密制造上市企业,蓝思科技创始人及董事长周群飞的商业思路清晰而坚定:以最擅长的事情为核心,垂直打通业务各模块,持续发力新增长点。
2025年7月9日,在香港联交所交易大厅内,周群飞手持木槌敲响上市铜锣,蓝思科技正式于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。
“到港上市是蓝思科技‘全球化战略’的重要里程碑,公司将以香港为支点,让国际资本与蓝思的智造优势、与中国市场深度融合,共享‘中国智造’的增长红利。”周群飞掷地有声地描绘着蓝思科技的新未来。
在全球经济变革和科技革命浪潮中,从“蓝思制造”到“蓝思智造”,周群飞的突围路径与升维密码,可为更多民营企业提供样本价值。
从一批“全球首款”看自主创新
蓝思科技参与并见证了中国消费电子的产业变革。
时间拨回至32年前,湘妹子周群飞以蓝思科技前身——恒生玻璃表面加工厂为起点,踏上了自主创业之旅。
2000年,周群飞做出一个大胆的变革:把手表玻璃材料用于手机防护面板。由此,催生了全球第一台用玻璃材料做防护面板的手机——TCL3188,进而改写了原先手机防护面板均采用亚克力材料制作的历史,解决了传统手机防护面板清晰度不足、易划花等问题。
在周群飞看来,正是蓝思在创立初期就将“技术创新引领行业潮流”作为发展战略的这份笃定,令其不断收获丰硕的创新成果、成为全球行业领先。
当智能手机大潮袭来时,2006年,周群飞携蓝思科技回到家乡湖南,并在浏阳建立起蓝思科技的首个生产基地。在此后近20年时间里,对“技术创新”的重视,助力蓝思科技稳坐智能手机防护玻璃的核心供应商宝座。
2004年,来自蓝思的一项“独门”技术,成就了全球首款销量过亿的手机——摩托罗拉V3等经典机型,由此奠定了智能终端功能面板的主流技术路线;公司随后将三星纳入客户名单,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手机屏幕市场的领先地位;作为苹果供应链的元老级企业,蓝思参与苹果每一代产品的研发生产,以“蓝思”为商标的高端视窗防护玻璃市场占有率超过50%。
蓝思选择不断在技术上取得突破,把玻璃工艺做到极致,印证了细分领域的技术壁垒才是穿越周期的护城河。
从一朵“蓝思云”看产业升级
硬件只是载体,智能化才是灵魂。
在蓝思科技的蓝宝石长晶车间,数十名工人操控着500多台设备,不断变化的生产指令数据瞬间输送到智能设备,智能设备同时向云端反馈运行状态数据。工作人员从手机App用户端,即可实时查看长晶炉的各种运行参数、长晶重量等数据。
“所有的操作流程都在触摸屏上进行,像使用智能手机一样简单。”蓝思科技工作人员介绍称,通过人工智能找到最优工艺曲线和最优工艺管控,可以科学控制长晶炉生产的曲线,固化产品生产周期。
乘着产业数字化的东风,蓝思科技逐步推进产线“焕新”,行业首条自动印刷线、烘烤线、褪镀线等即为“蓝思造”。
步入蓝思科技视窗防护玻璃生产车间,全自动生产线全力运转,经过开料、研磨、丝印、清洗、抛光、镀膜等上百道加工及检测程序后,一块块质感轻薄、透明洁净、抗划伤、抗指纹的高端玻璃接连下线。
“过去,各道工序主要由工人手动操作完成,靠老专家听声、观色‘辨症’。如今,智能系统可以充当‘诊断医生’,会在故障发生时立即发出警报。”蓝思科技工作人员解释说。
这朵“蓝思云”,不仅让蓝思在全球布局的上万台生产设备实现互联,还可辐射上下游配套企业,形成以点带面的产业态势,实现多个智能生产场景和大数据应用场景的落地。
从一条生态链看市场拓展
在特斯拉Model 3、比亚迪、小米汽车的驾驶舱内,藏着蓝思科技的第二条增长曲线。
2015年,蓝思主动向新能源汽车领域横向延伸,将新能源汽车业务视作第二增长极,深入布局智能汽车外观结构功能件及模组赛道。
从生产手机玻璃到汽车玻璃,蓝思科技“跨界”的底气,既源自其对汽车电子产业发展趋势的洞察,也来自其团队对产品迭代和消费变迁趋势的敏感把握。
一组来自蓝思科技的汽车玻璃参数即为说明:超薄夹胶玻璃采用5层纳米镀膜工艺,前挡风玻璃紫外线阻隔率超99%,红外线隔热率提升30%,可有效降低空调能耗,全车玻璃减重可达30公斤;侧窗玻璃增加金属氧化物夹层,在保证透光率的同时增强隐私性,并降低5至8分贝的风噪,提升NVH(汽车噪声振动)表现;天幕玻璃支持PDLC(液晶调光膜)电致变色技术,透光率可在10%至80%间智能调节,满足不同场景下的舒适需求。
在遵从丛林法则的商业竞争中,如何突围破局并立于不败之地?蓝思科技的打法是生态绑定。
为了顺应市场需求,蓝思科技加大对智能汽车的投入,产品类型延伸至中控屏、仪表盘组件、B柱组件、充电桩、多功能玻璃等增量市场。
生态绑定优于订单绑定。目前,蓝思科技的汽车客户既涵盖了保时捷、宝马、奥迪、现代、大众、特斯拉等国际汽车巨头,也包括蔚来、理想、比亚迪、小米、广汽等国内知名车企。
从两个选择看战略布局
人工智能正以迅雷之势向前奔跑,周群飞做出两个选择:一方面,抓住人形机器人的产业机遇,内修外延齐发力,多渠道布局核心零部件,拓展应用场景;另一方面,把握新一代智能硬件趋势,切入AI+AR眼镜赛道,带动中国在ai眼镜终端领域迈入商业化爆发新阶段。
2025年8月,在第六届中国机器人学术年会上,蓝思科技携数十款最新机器人产品及核心部件惊艳亮相,展台化身充满互动乐趣的“机器人技能秀场”,成为全场焦点。
蓝思科技并非机器人领域的新兵。自2016年起,蓝思科技开始沿着这一新兴赛道双向发力:向内,其自主研发了六轴机器人、AOI视觉检测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,创新推出了曲面玻璃显示技术、纳米微晶玻璃技术等外观解决方案,并大量应用于产线上;向外,其先后与智元机器人合资成立公司,领投人形机器人灵宝CASBOT的近亿元天使+轮融资,共同开发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。
只有扎根产业需求的技术创新,才能真正创造价值。
从工业智造的物料搬运、质量检测等环节,到商业服务、家用服务等2B、2C场景,蓝思科技积极构建多元场景创新融合闭环,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功能型向通用型进化,重新定义人与机器的共生未来。
AI+AR眼镜同样是蓝思战略布局的新兴赛道。2025年2月,凭借杭州灵伴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祝铭明一句“发言稿就在我的眼镜里”,Rokid Glasses大火出圈。
重量仅49克,外观接近于普通眼镜,却拥有多种前沿AR、AI能力的Rokid Glasses,正是蓝思科技与杭州灵伴科技有限公司联手结出的硕果。这款全球首款实现规模化量产的消费级AI+AR眼镜,取得了超30万台全球预售订单与全产业链国产化的突破。
产业链升级激发发展活力。作为Rokid Glasses的配件和整机组装独家供应商,蓝思科技研发和生产的外观件、结构件、光学镜片等部件已在多款高端ai眼镜和头显产品上实现应用。尤其是,其自主研发的纳米微晶玻璃技术可提升镜片抗摔性与透光率,能为ai眼镜提供轻量化、高画质显示方案,可攻克行业“减重、续航、显示”三角难题。
从跟跑到领跑,从借力到自立,蓝思科技将代工基因进化为技术自主,以更多元的业务生态构筑起更稳健的增长力;同时,其通过“全球资本+中国智造”的双向赋能,加速技术、产能、业务模式升级,种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商业森林。
股票配资推荐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